第一届“深蓝勇士”国际航海技能竞赛暨海军国际学员周侧记

时间: 2024-06-07 作者: 华体会登录界面

  青岛,西安,南京。今年秋冬之交,3个中国城市的名字,在世界军校舞台上依次点亮。

  近一个月以来,海军潜艇学院、空军工程大学、陆军工程大学相继承办国际学员周活动,不同国家的军校学员不远万里,汇聚于眼前这片土地,共赴一场场交流互鉴、厚植友谊与和平的“青春相遇”。

  这几周,穿越悠久的历史。放眼世界军事院校的风云历程,这短暂的时光可以从不同维度加以衡量。从中,我们大家可以看见各国军队传统特色的印记,也能看见一名名军人成长的缩影。

  这几周,包涵广阔的空间。海洋、天空、陆地,万物互联,命运相依。以开放之姿欢迎世界来客,中国军队用不一样的特色活动,打造一个展现本领、合作共享的平台。

  砥砺前行,开拓进取。在中国军人走向世界舞台的进程中,使命担当和光荣梦想,始终是闪耀着的不变主题。本月,我们推出3期“关切·聚焦国际学员周”专栏稿件,敬请关注。

  深秋蔚蓝的天空中,偌大的空飘气球和色彩缤纷的各国国旗迎风飘扬。美丽的青岛奥帆中心码头上,一场隆重的开幕仪式在激昂的军乐声中拉开帷幕。

  远渡重洋,来自尼日利亚、孟加拉国、斐济、俄罗斯、巴基斯坦等8个国家的海军院校和7所中国海军院校的学员在这里聚首,共同开展第一届“深蓝勇士”国际航海技能竞赛暨海军国际学员周活动。

  在这象征和平、友谊与互信的深入交流中,各国海军学员在比拼同学习成长,在交流中增进彼此了解,一同绘制了一幅携手奋进、共创未来的友谊画卷。

  相隔12年,跨越1万多公里,再一次来到中国这片土地,尼日利亚海军上校阿布巴卡尔激动不已。

  2011年,阿布巴卡尔曾在海军潜艇学院参加过为期半年的学习训练。这一次,他以领队身份带领7名本国海军学员,专程赶来参加“中国母校”举办的这场国际性活动。

  “学院的变化很大,但我依然感觉像回到了自己的家。”阿布巴卡尔毕业几年后,海军潜艇学院搬迁至新院区。训练设施完备的体训馆、科技化十足的学习场所……学院建设发展的速度之快,让他感到眼前一亮。

  更令阿布巴卡尔惊喜的是,12年前他在这里求学时的合照,被装裱后悬挂在外训大队的墙上。瞬间,一股亲切的感觉涌上心头。

  热情友好的氛围里,海军国际学员周开始了。通过种种活动,第一次来到中国的尼日利亚学员,很快便亲身体会到领队所说的中国海军风采和中华文化魅力。

  中国诗词鉴赏、书法创作体验、武术及兵器展示……22个丰富多彩的学员俱乐部活动,为中外海军学员提供了多元化交流窗口。

  “嚯!嚯!”舞大刀、挥长剑,前扫腿、外劈拳……武术俱乐部“鲸武社”的学员们身形敏捷灵活,眼神刚毅凌厉,将中国青年的血性与气势通过一组组武术招式展现出来。

  学员欧拉吉德对中国功夫一直很感兴趣,他主动上前跟中国学员“拜师学艺”,却不料一身精壮肌肉的自己,在比划武术招式时会手脚不协调。

  “重心降低一点,脚再往外迈一大步。”俱乐部学员耐心仔细地讲解道。经过调整,欧拉吉德摆出的定格动作开始变得有模有样。欢笑声中,围观的中外学员们纷纷掏出手机帮他留下这一“精彩造型”。

  “练习武术有什么秘籍?”将自己的“酷照”分享给家人后,欧拉吉德连忙请教起经验。

  “哪有什么秘籍啊,就跟当兵一样,长年累月地勤训苦练,咬牙坚持到底就会发生质变。”听到中国学员的这番回答,欧拉吉德投来钦佩的眼神。

  西田径场上,喧天的锣鼓声为友谊体育比赛制造“热浪”。肤色各异的中外海军学员,混编成以“团结友好”和“互利共赢”为名的2支队伍进行足球比赛。

  开赛前,“潜龙”足球俱乐部领队、学员张天宝把参赛学员集合在一起,在用流利的英语讲解规则之余,不断为“零合作经验”的中外球员鼓舞士气。身在同一个队伍里,学员们迅速进入状态,积极努力配合。赛前安排位置时,当遇到选择冲突的情况,学员们也会互相谦让。

  俄罗斯学员主动将球传给了位置更好的中国学员,后者在听到不远处坦桑尼亚学员的喊声后,果断将球一脚踢了过去。转瞬之间,这个经过中外学员默契配合的球被射进门框。

  张天宝作为场外指导,重视着队员的一举一动,时不时朝他们提示关键动作。发现比分落后的一方有球员体力不支,张天宝会立马扶他下来休息,并代替他出场努力追平比分。

  伴随着比赛结束的哨音响起,无论胜负如何,双方队员都开心地欢呼着,“团结友好”和“互利共赢”热烈地拥抱在一起。“此刻我们不分国界,彼此的心跳动着同样频率。”塞拉利昂学员塞缪尔感慨道。

  2019年4月,孟加拉国“决心”号护卫舰远涉重洋来到青岛,参加中国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当时, 萨敏作为“决心”号上的一员,亲眼见证中国海军各型战舰破浪驶来,场面气势磅礴、恢宏无比。

  这次参加“深蓝勇士”活动,萨敏担任孟加拉国领队。近一周时间的朝夕相处,萨敏对中国海军学员有了更深层的了解。“4年前,我感受到中国海军身上作风优良、奋勇争先的精神,现在我终于知道这支‘威武之师’是如何培养起来的了。”

  这项比赛共有6个环节,参赛者须着作训服跳入海中,独自完成水中钻爬仅有肩膀宽度的鱼雷发射管、攀爬3米高的绳网等海上考核。

  作为一名“老海军”,萨敏深知在海水中连续高强度作业的难度。当看到中国学员克服身体上的疲累和伤痛,为团队荣誉在一个又一个高难度环节竭尽全力、咬牙拼搏时,他赞叹道:“在学员阶段就有这样顽强的毅力,我想这也是中国海军强大的原因之一。”

  在中国人民海军博物馆,学员联络官用娴熟流利的英语,向外国学员介绍中国海军的发展历史。博物馆中人气最高的“打卡点”,是在海域展区停泊的“长征一号”核潜艇。

  “艇员们创造了中国潜艇史上航时最长、航程最长、水下平均航速最高等多项纪录,还创造了90昼夜长航世界纪录。”站在黑色“巨鲸”前,学员李仕闻讲起“中国自主建造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的故事。说到前辈的艰辛历程时,他眼眸里闪烁的光芒,令坦桑尼亚学员恩多萨联想到李仕闻此前分享军校生活体会的一幕。

  刚进入军校时,艰苦的夜训和野外综合拉练让李仕闻难堪重负、倍感“折磨”。“然而,想到今天人们的幸福生活是前辈舍生忘死换来的,同样身着军装的我又燃起了斗志。”李仕闻脸庞上毅然决然的表情,让恩多萨感受到一代代中国军人血脉中传承的力量。

  活动第一天,所有学员早晨要集合出发。临近规定时间,学员周昱廷发现新加坡学员靖杰没按时集合,电话也联系不上,立刻冲去宿舍了解情况。原来,靖杰出门前有洗澡的习惯,初来乍到没把控好时间超了时。

  为了保证各环节按时有序推进,周昱廷决定以后每天提前10分钟去敲靖杰的房门。头两天,靖杰有些不适应周昱廷的提前量,但相处中他发现中国学员总会风雨无阻地按计划行动,无一人延误,便开始主动调整个人习惯。

  活动结束那天,返程的时间在凌晨,周昱廷考虑到靖杰的出发时间为4点半,便早早前往提醒他。没想到,当周昱廷走到房间楼层的拐角时,竟一头撞上了正拖着行李箱往外走的靖杰。两个人相视一笑,心里都在为这次“没成功的敲门”感到开心。

  “这种严格的时间观念源于极强的纪律意识和执行能力。”谈及此行对中国学员的印象,外国学员都表示,“他们身上散发着积极向上的影响力,让我们受益匪浅。”

  “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是各国彼此联通的纽带。在座的各位,我们又何尝不是被海洋互联在一起呢?”学术报告厅内,中外海军学员展开一场热烈的交流研讨。

  围绕“对海洋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责任”等主题,不同国家的学员走上讲台,与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悟。台下的学员们也不时抛出问题,擦出一个个思想碰撞的火花。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一个子命题,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有助于维护海洋和平安宁,有助于推进全球海洋治理……”孟加拉国海军学员阿拉明在笔记本上记下的这段发言,来自他所在分队的学员联络官万泽同。

  经过几天的朝夕相处,阿拉明本来就对万泽同高效的执行能力、流畅的语言沟通能力印象非常深刻。“他像外交官一样侃侃而谈,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同舟共济’!”这次学术交流,听到万泽同对海洋生态文明的独到见解,阿拉明不仅对他的欣赏更增一分,也对海洋命运共同体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对于“同舟共济”,缅甸学员图佩索在航海技能竞赛上深有体会。他所在的队伍在舢板划行项目中取得第一名的成绩,谈及夺冠的关键,他的回答是“力往一处使”。

  每支舢板划行参赛队都由6名学员和1名中国教练员组成,队员要根据教练员的口令及时作出调整动作,统一节奏划动船桨向目标航行。图佩索的队伍在海上划行时,因为风浪颠簸,舢板船体随着浪涌前后摇晃,摇桨节奏被扰乱,无法继续按理想的方向航进,队员们开始有点手忙脚乱。

  “一定没问题的,来,大家一起划桨挡水!左进右退,1、2,划!”教练员徐翔发现了问题,立马冷静地给出一连串指令,并不断鼓励大家稳住心态。他的话就像一颗定心丸,很快队员们就调整好状态,在浪涌中重新找到方向并拼搏至终点。

  同舟共济,共赴航程。凭借坚韧的意志和强健的体魄,图佩索和队友们成功克服困难,携手取得了胜利。这段难忘的参赛经历,将久久留在他们的内心深处。

  管路包扎赛上,莫桑比克学员齐卡瓦需要在布设有各式仪表和开关的弯曲管路上,与队友紧密配合,及时包扎止损。

  比赛真正开始前,虽然各国院校的包扎方法不一样,但学员们并没有因为在乎名次而“遮遮掩掩”,而是大方分享自己掌握的操作妙招。齐卡瓦就从分享和观摩中获得启发,这也帮助他将灵感运用到比赛中,极大地缩短包扎时间,从而获得了该项目的第一名。

  “相较于夺冠,与各国学员的切磋学习对我来说意义更大。”齐卡瓦激动地表示,“在同一条路上奔跑,大家不分彼此共享经验,任何一个人都进步得更快了。”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海鸥云集,人潮涌动。国际学员周期间,各国学员们还与活动所在地青岛来了一场“邂逅”。

  在栈桥、五四广场等沿海“打卡点”观光,看到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学员,周围游客热情地与他们打招呼,还有儿童上前拉着他们合影留念。一处公园里,年长的人们跳起广场舞,不少学员兴奋地加入其中,一齐欢笑着摆动身体。

  开放、包容、多元的氛围,令这座城市焕发多彩的魅力。此情此景,仿佛在印证着国际学员周学术交流会上的那句话:“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

  阳光暖融融地洒在身上,洁白的海鸥成群飞过波光粼粼的海面。此刻,远渡重洋而来的学员们,因眼前美好而和谐的景象欣喜感动,眼神更加温和而坚定。

  高考临近,考生如何科学饮食成了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专家提醒,考生在备考期间,切忌盲目进补和过量饮用提神饮料,应保证睡眠、注意营养、适度运动。家长还应关注考生心理健康状态,避免将焦虑情绪传递给考生,多给考生一些正向鼓励,让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高考。

  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在京发布2023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涉及水质基准、气候效应、生态系统、长江模拟器、船舶低碳技术、农林废弃物、

  由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科学家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通过线粒体—细胞核协同演化研究,定位了新的长寿基因。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柔性电子技术实验室张一慧教授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具有仿生三维架构的新型电子皮肤,可在物理层面实现对压力、摩擦力和应变三种力学信号的同步解码和感知,对压力位置的感知分辨率约为0.1毫米,接近于真实皮肤。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

  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拥有高等植物39000多种,其中一半以上仅分布于中国;动物物种同样很丰富,其中鸟类1500余种,是世界上鸟类种数最多的国家之一。

  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打造深层次地融合科创生态——全国无党派人士考察团2024年度重点考察调研观察

  近期,全国无党派人士考察团围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学技术创新生态建设”,在安徽开展2024年度重点考察调研。

  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是在中国科协指导支持下成立的协同创新平台组织,由生态、环境、气象、地学、海洋、水利、农林等跨领域全国学会、行业领军企业、代表性科研机构和公益组织发起。

  屠格森与尹文英,又“吵架”了! “尹女士,请再仔细看看,你会同意我的看法。” “您知道,屠格森先生,不是一天两天,您也承认华蚖是很特别的,我有充分的理由坚持我的意见。”

  6月4日,携带月球样品的嫦娥六号上升器自月球背面起飞,随后成功进入预定环月轨道。在嫦娥六号“挖土”的每一步,都有“关节肌肉”和“神经末梢”——航天电机的助力。它们大小不一、功能各异,

  6月2日至3日,嫦娥六号圆满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本次任务中,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精心设计的钻采和表采相结合的“挖土”模式,以及为嫦娥六号装备的“挖土神器”,包括钻取采样装置、

  芒种的“芒”指一些有芒的作物,如麦、稻、黍、稷等,这些作物种子壳上的细刺针状物称为“芒”;“种”,一为种子的“种”,二为播种的“种”。芒种是谷物生长的黄金期,芒种一到,夏熟作物要收获,夏播秋收作物要下地,春种的庄稼要管理,夏收、夏种、夏管交叉,简称为“三夏”。

  近日,我国科研人员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地下溶洞采集鱼类样本时,发现了一种白色盲鱼,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系统生物学研究结果,确认该鱼类为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龙州中华喀鳅”。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系统生物学研究,科研人员将龙州中华喀鳅归入中华喀鳅属,确定了其分类学地位,目前正在慢慢地开展相关研究。

  搭建广聚英才、集思广益、建言献策的平台,助力北京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正在推进南岸区重大慢性病防治中心试点建设,提供更高质量的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鸣沙山东麓、党河北岸,莫高窟散发着穿越千年的璀璨华光。这里,现存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2400多身彩塑……被誉为“世界艺术画廊”“墙壁上的博物馆”。

  在建院30周年之际,经广大院士推选,中国工程院精选出院士主导或参与的100项工程科技成果以及中国工程院100项战略咨询研究成果。“神舟”飞天、“嫦娥”奔月、三峡工程、南水北调、

  走进河北保定立中车轮集团,实验桌前,年轻工程师用扫描电镜检测铝合金中的夹杂物;隔壁的试制车间,工人们通过自主研发的新型高效精炼熔剂和净化工艺,对再生铝的铝液进行二次净化提纯……

  “国字号”博物馆又添新成员!5月30日是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人员日”,这一天,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并举办首展系列活动,引发广泛关注。

  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长三角新坐标”在经济地理版图中更加醒目。2023年长三角经济总量突破30万亿元,人均GDP超过1.8万美元,世界级城市群地位逐步提升。